查看原文
其他

在吗?在吗!在吗!|意念回复怪圈

中青报·中青网 中青校媒 广东 2022-06-11


萌主有话说

在这个凡事追求速度的快节奏时代,信息之网密密匝匝地将每个人入其中,信息时效尤为重要,但你是否有忘记回信息的经历呢?今天就跟着萌主一同看看,这样的对话,是不是感觉......有点熟悉?


10:25

在吗!

11:02

嗯嗯在

刚有点事,怎么了?

11:25

啊我刚刚在上课,现在你还在吗


12:35

啊不好意思!我以为我刚刚回复你

了!

怎么了??

E

点击查看发生了什么

明明使用的是即时通讯工具,彼此的聊天却仿佛隔着难以跨越的时差。当代网友由此抛出一个形象的词汇——意念回复






网络流行词,看到消息一时不知如何回复,或是忘记回复信息时产生的一种错觉,仿佛已经回过信息但实际并没有。


 “媒介是人的延伸” 

—— 麦克卢汉


从传播学角度看来,媒介与人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,电子产品的“器官化”正在成为日常,但近几年出现的“意念回复”,似乎与这种技术逻辑相背而行,是一种“叛逆”之举。


1

老板你不回?

昨天 21:33

这期公众号推文十点前必须发!

昨天 21:42

在吗?你怎么不说话呀?

10:01

头儿!实在对不起!我忘记了

点击此处可以重新发送

老板突如其来的工作安排,让休息时间的你措不及防,已读不想回...本来想吃完饭就回复的,结果到了第二天....


工作中的意念回复

工作强度加大,生活节奏加快,996工作制外,还因媒介变革,信息的快速传递,而增加了许多无偿的“影子工作”,信息交互压力也在不断增加。


信息的及时回复甚至被看为衡量工作态度的标尺,下班了,但“永远在线”,这种过度连接嵌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自然化的方式,加重了社交倦怠感。


这种倦怠感使我们的“自我”想躲避信息的回复,而“本我”却在规定下需要去回复信息,两相矛盾间,造成已回信息的错觉。


2

TA你不回?

10:25

宝,你这周末要来找我是吧~

11:02

????人呢?????

13:02

电话怎么不接???

16:25

刚刚游戏;去啊!票都买好了

点击此处可以重新发送

陷入思考...最后竟然忘记回复了!

敏感的女朋友因为你的意念回复,

怀疑起你们两个的感情


日常中的意念回复

我们也常常因陷入思考而忘记回复,但深究“意念回复”所发生的具体情境时,不难发现:“意念回复”并不等同于纯粹的拖延时间,反而常常是在“争取时间”,只不过所争取的,可能是在思考问题上,久而久之,思考的问题在脑海中解决了,却忘记了信息的回复。


亲朋好友间的意念回复,可能会造成误解,追求速度的技术逻辑已深入我们脑海中,但“爱”真的可以用信息回复的“速度”来衡量吗?


3

与意念回复和解







2017年,腾讯研究院曾经进行过一次“社交网络斋戒实验”,85名参与的被试者在15天时间里每天使用微信不超过30分钟,并每天记录使用体验。结果显示,在“斋戒”的强制规定下,被实验者更多地集中处理“有营养”的社交,而大幅度减少了”泛社交“,情感体验也得到充分提升。


  

   你可以控制手中的工具

        而非被他控制。


这是一位被实验者参与后的感慨。
意念回复并不是衡量感情、礼貌的工具,不管是作为一种遗忘,还是一种有意识地借口,我们都应该学会去与意念回复和解
当下社会无疑是”加速社会“,我们似乎无时无刻在被时间催促,即时性的电子媒介让我们更加无法从社交中抽身,享受自己的片刻安宁。慢一点的”意念回复“,其实是对“加速”的抵抗,是对媒介异化的拒绝。
同样是麦克卢汉,他在强调”媒介是人的延伸“的同时,也提醒人们每一种新的媒介的巨大刺激都会使人类产生麻木感。因此,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种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。
“意念回复”让我们短暂地从“泛社交”的麻木中抽离,在加速的信息压迫中喘息,是一种潜意识中对自由感的追求



       


   走出设备,

        用爱沟通。



除了与自身的“意念回复”和解,与他人的“意念回复”和解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在《奇葩说》中,有一期主题为“时刻保持联系是不是暴政”,而“意念回复”也正是这种“时保联”的反面。
比起时刻通过电子媒介建立联系,将“零时差”的严苛要求从亲爱的人身上拿开,走出设备,用爱沟通,给予彼此更多的空间,是“加速社会”中更加舒适的人际交往方式。


写在最后
和萌主一起与“意念回复”和解放慢脚步享受“慢社交”用爱架起沟通的桥梁




 往期回顾 
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)




文字丨黄莹莹 罗进祖

编辑丨黄莹莹 罗进祖

责任编辑丨陈雨畅

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出品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